《大国大城》书评

简小枚

《大国大城》书评

简小枚

作者:陆铭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探讨了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欧洲的经济困境。2015年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测试了欧元区的经济整合。中国和欧洲不同,拥有税收和风险分摊等大国优势,但也面临治理成本和市场分割问题。经济失衡、劳动力流动受限及城市化水平偏低影响经济效率。统一市场理论有利于发展,但市场分割和流动障碍仍需解决。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分析了经济集聚是否加剧地区不平衡。驳斥了人口过度集聚、集聚导致差距扩大和政府管制能阻止集聚的三个误解,指出发达国家高集聚未必会加剧差距。自由移民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分工与合作。建议城市、区域和国家层面采取措施:城市应减少三个M”timegrimecrime)成本,区域应关注生活标准均等化,而非经济规模和资源均衡分布,国家政策应支持国际贸易和高技能劳动力管理。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讨论了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即追求经济资源和人口的均匀分布,并且通过行政干预实现。实际中,均衡难以实现,政府干预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市场分割,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应由市场决定。中国的GDP集聚低于美国,人口迁移集中在东南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虽意图平衡,却常加重欠发达地区负担,降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章:警惕扭曲之手

探讨了地方官员短期业绩导向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工业比较优势不足的地区。公平发展需高效公共投资、人口自由流动和适度财政转移。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应联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中央政府应改善公共服务。城市化受阻应通过地方产业发展来提升收入,地方政府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策略导致产业同质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应关注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平等化。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探讨了大城市的活力。大城市提供丰富机会和高生产率,但高房价是代价。城市扩张虽然存在失业担忧,但高低技能者的互补提高了整体收入。低密度设计带来服务不足和环境问题,大城市活力依赖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平衡。高技能劳动力增加可能导致大学生从事低层次工作,服务业短缺影响城市吸引力,行政干预控制城市规模不现实。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探讨了全球城市化,特别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速度超过50%后仍较快,这符合全球趋势。地理因素如沿海优势对城市发展关键,但政策需与市场规律匹配。齐夫法则显示最大城市人口通常远超次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东京人口虽增长但逐渐减缓,主要由国内移民推动。以上海为例,2040年人口预测在3000-5400万,但生活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人口流失。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探讨了城市化模式的优劣。尽管城市化可能导致拥挤,但推进大城市化有利于经济发展。城市间GDP差距扩大,但因户籍和土地限制,人口差距和建成区面积未显著增大。城市扩张受价格机制制约,外来劳动力助力经济但需关注融入问题。高密度建设和复耕农业用地可缓解城市化对耕地的影响。高密度城市如香港和纽约尽管环境问题突出,但经济效益和生活便利值得重视。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探讨了城市社会分割问题。农民工的健康在城市工作中恶化,问题转嫁回农村,体现身份歧视。公共服务应通过增加供给而非限制人口流入来解决,行政手段无效,市场手段更有效。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社会保障和消费能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难点。大城市收入差距扩大应通过均等化公共服务而非收入干预来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讨论了应对城市病的策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在全球大城市普遍存在。美国通过将就业分散至郊区缓解拥堵,而中国城市扩张加剧了职住分离,导致通勤时间增加。拉丁美洲经验显示,犯罪问题可通过缩小不平等和加强公共管理来解决。城市病应通过技术和管理改进,而非限制人口。高密度城市因服务业和产业结构优化,相对减少污染。贫民窟问题源于移民自由与歧视政策,解决关键在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大国大城》一书结合全球视野与大量本土数据,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陆铭教授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学科系统探讨了中国如何应对经济挑战与区域不平衡,并提出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

书中开篇分析了中国如何避免步入类似欧洲的经济困境,特别是在2015年希腊债务危机后所吸取的教训。尽管中国在税收和风险分摊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理成本高昂和市场分割等问题仍显著存在。陆铭教授指出,经济失衡、劳动力流动受限以及城市化水平低下等因素,对经济效率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陆教授驳斥了人口集聚必然导致区域差距扩大的观念,并认为政府管制并不能有效阻止集聚。通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考察,教授强调,自由移民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从而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

进一步地,书中探讨了大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可能三角”——资源与人口均衡与行政干预之间的矛盾。陆铭教授认为,实际操作中实现均衡目标的难度极大,政府干预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和市场分割。他提倡城市化应由市场机制主导,而非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避免加重欠发达地区的负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书中还指出了地方官员短期业绩导向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陆教授强调,高效的公共投资、自由流动的人口以及适度的财政转移对公平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地方政府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策略导致产业同质化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应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公平,以促进经济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在分析大城市的活力与挑战时,陆铭教授指出,高房价虽是代价,但大城市的活力依赖于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平衡。尽管科技进步未能完全取代面对面交流,城市扩张带来的服务不足和环境问题仍需关注。教授建议,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应对这些问题,认为大城市的规模效应有助于减少人均污染。

最后,陆铭教授对中国城市化的全球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政策应与市场规律相适应。书中对不同城市化模式的优劣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应对城市病的策略,认为技术和管理的改进比人口限制更为有效,解决贫民窟问题的关键在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总体而言,《大国大城》一书能够让读者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有一定了解。陆铭教授对区域平衡发展观念发起挑战,倡导在集聚中追求人均平衡,指出了现行政府政策的弊端,对中国未来城市化路径提供了深刻的见解。